Epidemic Prevention Area
Epidemic Prevention Area
Epidemic Prevention Area

預約點我
Counseling Appointment
Counseling Appointment

2017總統教育獎

「奮發向上優秀學生獎」

得獎人:陳昱學

「天才與白痴只有一線之隔」這句話,是我最佳的寫照。母親懷胎6個月時,在馬路上被人撞到導致羊水破裂,我還沒出生就差點離開這個世界。在台北榮總臥床安胎好幾個月才順利保住了我,然而在安胎的過程中醫生卻提到,雖然保住了寶寶的性命,但寶寶出生後可能會與正常孩子不一樣,要我的父母先做好心理準備。父母親雖然開心的迎接新的小小生命,但很快就發現我與正常孩子間的差異。雖然我比正常的小孩晚學會說話,比正常的小孩晚學會走路,他們卻沒有因此放棄我,而是用加倍的愛與關懷照顧著我。但說話走路的挑戰只是個開端,緊接著考驗我的則是:

2歲半診斷出「語言遲緩」

4歲診斷出「感覺統合失調」

5歲診斷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10歲診斷出「學習障礙」

13歲診斷出「亞斯伯格症」

21歲診斷出「猝睡症」

我的母親常說:她把我當作唐寶寶在照顧,只求我平平安安長大,有生活的自理能力。

我從小就對美術與設計方面的事物很感興趣,三歲時第一次到畫室上課,小時候對於「繪畫」就有很明顯的天份。我常常進出醫院做物理治療職能治療,托兒所時也接受巡迴輔導團的語言治療。

進入小學在三年級發現有「學習障礙」並接受資源班的課業輔導,雖然老師同學們認為我是「白痴」跟大家「與眾不同」,但我沒有因此感到自卑,因為我的爸媽給我很多自信,讓我了解我藝術部分的突出,不需要自卑!但我的母親在我三年級時331地震尾椎摔裂,臥床一年,由於當時父親調職在台中工作,我開始照顧年幼的弟弟及母親,並身兼做飯、打掃、洗衣等家事,因為父母先前的訓練,也驗證了我是有自理能力的,可以自己去買菜煮飯甚至照顧人。

國中升高中我透過「台北市教育局鑑定安置計畫」安置到「臺北市立士林高級商業職業學校-廣告設計科」,在這裡我有了第一次的成長,在士商廣設科的三年,我不僅學習到很多設計專業技能,也體悟到雖然與同儕不同,但透過人際相處、團隊合作是可以去克服的,我在高二時參加了專題製作競賽,在過程中明白一個團體要如何分工合作,除了在團隊中盡力發揮所長外,和組員們的溝通、相處,也是非常重要的,唯有良好的合作才能做出好的作品,我認為這是就讀普通高中,無法得到與學習到的寶貴經驗。

第二次成長是在高中升大學,我透過「臺北醫學大學-大學部單獨招收身心障礙學生招生」管道申請上「臺北醫學大學-牙體技術學系」剛開始在臺北醫學大學過得非常非常辛苦,北醫正常的學生有的因為課業壓力大想不開就輕生了,同學們都是建中、北一女、師大附中等各地方縣市的優秀學生,我高中就讀高職,又是學習障礙生,基礎也都沒打好,根本沒辦法跟上醫學大學的課業,但是我有我的優勢,我的學習態度,感動了同儕與教授,同儕會在教授教完課後,對我做一對一的輔導,並把他們高中的筆記等資料,通通借給我讓我參考。這樣的方式持續到畢業,中途也有教授得知我的狀況後,也為我做一對一的輔導,我非常感謝臺北醫學大學的教授與同學們,沒有他們也沒有今天的我,我的"思維"也不會進步的那麼多。

在北醫牙體我學到了生醫材料的特性,每種材料在不同的溫度濕度下都會有不一樣的成效,材料的生菌數也會引響手術是否會成功,醫學就是要回饋社會,在北醫我的知識量暴增,學了很多醫學專業知識,也學會翻模等製作齒模的技術,並在大三時申請「台北聯合大學系統輔系雙主修-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我認為牙體技術與工業設計皆是以服務人為目的,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牙科產品必須具有美感,希望可以運用所學做出美感與實用兼具的牙材或設計產品。

第三次的成長是在研究所,研究所我申請上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所,也是雲科第一位醫學大學的學生,我自身是身心障礙者,所以我希望可以結合大學所學的醫學知識並結合設計,設計出醫療器材、醫療輔具、真正符合身心障礙者使用的產品、學習障礙者的輔具、猝睡症輔具等等。最後我認為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昱學生命故事分享
昱學生命故事分享
2017總統教育獎複審實地訪視
2017總統教育獎複審實地訪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