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歇斯底里表現在心理精神方面,常見的是“解離症狀 (dissociation)”:例如在壓力衝突下,突然不知道自己是誰,或是忘記重要的個人資料及事件等等。
另外,也有人稱所謂“身體化疾患 (somatization disorder)”為歇斯底里的表現。這類患者,在三十歲以前,即出現多種身體抱怨,求醫均無效,病史複雜,預後不佳。但診斷仍應慎重,小心過度診斷。
有學者提出 hysterical personality (歇斯底里或做作性人格疾患),這類患者自成年早期開始,不論在何種環境背景下,即常出現過度情緒化及種種尋求被注意的行為。
情緒表現瞬變與膚淺,當自己不是外界注意焦點時會不悅;肢體語言戲劇化,情緒表達誇張;易受暗示,極易受他人或外在環境之影響;行為顯得挑逗、空泛;有時會出現操縱他人、過度強調身體小病痛、依賴、退化及慮病的傾向。這類患者,診治更是困難,需藉長期心理會談或治療來幫忙。
綜括而言,歇斯底里現象的產生,多有其幼時發展及心理動力學上的意義,再加上後天文化與環境壓力的影響,在可能恰巧身體的確出現器質性疾病下混合發生。究竟是身體或心理因素,其實已經分不清楚,但多半是身心相互影響、混合表現,人類情緒表現之複雜,可見一斑,這也是目前身心醫學(psychosomatic
medicine)益見重視的原因。
現代女性,身兼多重角色,平衡不易,在如何做個“好”女人與“自在”女人之間,內心衝突、焦慮不斷。請練習幫情緒找一個出口,多元化且成熟地疏導壓力、整合情緒。
相對男性較多在權力結構及工作中獲得滿足 (positional self),女性自我則較須從人際互動之付出與回饋中完成(relational
self),所以人事複雜之互動與關係起伏,加上工作、家庭、娘家、婆家的多重壓力,情緒與焦慮相應而生。
多練習問題與衝突的解決能力,傾聽個人內心底層的聲音,勇敢面對必然的衝突與壓力,找出真正的身心焦慮來源;自信地以女性獨特的感性與力量,學會跟自己妥協及相處;方能管理焦慮,對抗沮喪,不再害怕,而輕鬆自在。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