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時間管理的講師常常會問聽眾一個問題:『如果你有86400元的話,請問你會怎麼使用它?』除了吃一頓、買衣服、看電影、出國玩等等,有不少人都會回答存起來。聽完觀眾的回答後,這時講師就會接著說:『如果這些錢到了午夜零時起所有的錢都會歸零,那麼你的使用態度會有什麼不同嗎?』所有人都會說,當然是死命在午夜前把錢都花完啊!此時你將會看到這位講師臉上閃過一抹得意的微笑並接著問:『那麼對於你一天所擁有的86400秒,你又是什麼樣的使用態度呢?你有充分地運用嗎?』姑且不論將金錢與時間作這樣子的比擬是否合適。上述的橋段,確實凸顯、說明了一個重點:時間是無法管理的,所能管理的是我們與時間的關係,也就是說我們怎麼使用時間。不管你高興也好,不高興也好,當你在看這段文字時已經不知過了多少時間。對於光陰的流逝我們只能被動地接受,但對於我們如何去安排與使用自己的時間卻有相當的主動性在。
第一代的時間管理是備忘錄,人們使用便條紙、備忘錄來安排與記錄工作流程。第二代的時間管理則強調效率。要求訂定合理的目標,並且事先規劃、安排行程,以期提高工作的效率。到了第三代,澄清自我的價值觀成了被強調的重點。在安排時間時常會先問:「我要的是什麼?」會依照事情的急迫性及重要性來排出活動的優先順序。第四代的時間管理觀念則呼籲羅盤比時鐘重要!也就是方向比效率更重要。第三代與第四代的都強調先認識自我,不過兩者間對認識自我的看法與作法有所不同。第三代的時間管理,大體上仍是以「急迫性與效率」做為背後的思考架構;不過,第四代則主張不重要但急迫的事情根本可以不做。以下是一個針對績優與非績優公司的人力時間分配所整理出的一個表。
急 迫
不
急
迫
重要
不重要
註:
表示績優公司的人力時間分配
由上表不難發現績優與非績優公司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第Ⅱ、Ⅲ象限上的時間分配,成功的企業花很多時間在短時間內看不到績效的工作上。例如:產品開發、企業文化或形象的塑造等等。同樣是做輕重緩急的判斷,不過在認識自我、心力的投注方向上,這兩者可說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啊!
另外,關於所謂的「壓力管理」,我們不妨也透過『認識自我』這個面向來加以探討一下。首先,人們對「壓力」的用詞常常是不嚴謹的。例如:當我們說:「最近工作壓力很大!」這個「工作壓力」指的是工作要求變高了呢,還是最近開始出現食慾不振、失眠、緊張的情況呢?其實,前者指的是「壓力來源」;也就是鼓動壓力反應的外在環境或內在因素。而後者則是「壓力症狀」,是壓力反應運作的結果。從「壓力來源」到「壓力症狀」,這中間還有一個「壓力反應」,也就是因壓力經驗所引發的生理、認知與情緒的一連串改變。我們可以用下圖來表示各名詞間的關係:
壓力
  

壓力來源
壓力反應
壓力症狀
由上圖我們可以知道,當我們說:「我需要管理一下自己的壓力」時,其實我們所能管理的是壓力來源及壓力反應。因為壓力症狀是反應之後的結果,是無法直接管理的。
對於該如何針對壓力來源、壓力反應來加以因應,我們可以從與其他哺乳動物的比較當中得到一些啟示。首先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斑馬為什麼不會得胃潰瘍?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馬,每天都面臨著獅子的威脅。當獅子出現時,你可以看到斑馬們的腎上腺素瞬間上升,然後每隻斑馬都死命地拔腿狂奔,就怕四條腿不夠用。說斑馬沒命的狂奔,可是一點都不誇張。畢竟對斑馬而言,被獅子逮到了可就一命嗚呼哀哉;牠可不像獅子只是午餐有沒有著落的問題呀!奇怪的是,你不會看到每日都面臨著獅子威脅的斑馬得到胃潰瘍,反而是你常常會看到生活在都市裡的現代人卻屢傳出胃潰瘍的毛病。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人類不是自稱萬物之靈嗎?怎麼這時反而比不上斑馬了呢?這個看似荒謬的問題,其實正好突顯出人類天賦的所在及詛咒的所在:思考!也就是說,人與斑馬的差異並不在於壓力反應的差別,而在於壓力來源的差別。會讓人類得胃潰瘍的並不是看得見的壓力(例如:獅子的威脅、遭人搶劫),而是看不見的無形心理及社會壓力(例如:還沒到月底,你已經可以預期到經理嘀咕業績的模樣)。「生年未滿百,常懷千歲憂」是人類獨有的能力。事實上,對現代人而言,各式各樣的壓力大都是在我們腦袋裡上演的(基本上,我們不會走在路上天天被人搶劫。)。當我們對這層關係有所理解時,我們就不會訝異為什麼其他動物沒有壓力管理的問題了!
由上述的討論我們可以知道讓人困擾的主要是心理及社會的壓力,而非實質的有形壓力。正所謂心病還要心藥醫;關於心理與社會的壓力,我們還是得從心理的根源談起。換言之,我們該回過頭去好好地認識一下自己;了解一下自己的心理壓力是怎麼產生的,而不是僅在自己的壓力反應上頭著墨。至於該如何好好地去認識自己,關於我們個人的壓力,我想AA(匿名戒酒協會)的祈禱文是很有啟發性的。祈禱文如下:
願神賜我以平靜的心,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
並給我勇氣,去做我能改變的事;
以及智慧,去分辨其中的不同。
順著上述的祈禱文,我們也可以將自己的壓力路線圖整理如下:
 
當我們發現某些壓力的來源是可以處理時,有三種常見的策略:解決問題、解決人際衝突,以及有效利用時間。至於情況不可避免或控制不佳時,接受事實會比對抗更為明智。我們不妨學習釋放痛苦的情緒、練習放鬆的技巧,或者是從痛苦中尋找意義。
蘇格拉底曾說:「所謂的智慧,就是認識自己!」我想這句話在今天仍然是適用的;下次當你我想要管理時間或管理壓力的時候,在行動之前,記得先管管自己的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