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壓力的本質.....
上一頁
(彭秀玲, ext. 2672)

  仔細聆聽一般人表達「壓力」所使用的語句:我(擔心)無法勝任、真慘我作不完、我作不出來、我完蛋了、我很憤怒且對周圍的人 (XXX) 越來越不滿意、我緊張到無法專注…。

   進一步思考,我們可以瞭解到這些語句其實都有著隱而未現的含意:我(擔心)無法勝任?其實是 (擔心) 「沒有人欣賞我」 的一種說辭;真慘我作不完?其實意味著「我一定要做到完美,否則就不是有用的人 (別人眼中) 」;我作不出來?其實是「事情沒有想像中的順利時,我就永遠作不出來了,我也將一獗不起 (名譽掃地),這是最恐怖的事」;我完蛋了?其實是「這次的不順利,代表永遠都不會順利」;我沒有力氣?其實是「逃避比面對容易,我早早放棄的好」;我容易發怒並對周遭的人越來越不滿意?其實是 「我認為我的失敗都是別人造成的,也就是別人應該為我的所作所為負完全責任,所以我可以發怒,並表達不滿意」;我緊張到無法專注?其實是「擔心作不好,形成生理上的緊張,由於自主神經的運作,使得注意力更無法專注」。

   由這些描述來看,「壓力好大」一詞,就隱含著「我腦海中所認同的成功者形象」的價值判斷,這印象十分刻板,這價值觀也相當絕對,如:成功是所有人都讚美、在乎與重視,成功是走路有風、不會有困難、不會有阻礙、不會作不出來。因此反過來應用在自己身上時,就成為:當所有人讚美我、在乎我、重視我的時候,才叫做成功,如果發生困難或阻礙就意味著沒有成功的希望,而困難的發生等於一切都完了。由這種角度來看,個人壓力是由於擔心不被他人肯定而來,並以誇張的方式呈現於外,因此個人壓力與社會性壓力其實是難以區分的,個人壓力是因為身處環境中,主觀上感受到社會上重要他人所賦予價值觀的影響,在情緒、行為的層面表現出來。

  因此,壓力可以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解讀,嘗試解構壓力的性質,並用社會心理學的名稱與定義重新定義壓力,如:社心中的「人際知覺」就可以引伸出:知覺到他人對成功與壓力的定義、內化的價值觀;社會知覺就可以引伸出社會上喜歡哪類成功的人,我要不要成為這種人;之後出現的是歸因系統的形成,也就是對事物的看法與解釋;這些知覺的內容都深深地影響我們的自我知覺 (我們對自己的想法),與對人、事、物的態度。也就是說壓力其實是個人對他人、社會知覺的展現,也是內化價值觀的具體呈現,如果說個人壓力與社會性壓力是不可分的,社會心理的許多概念就可以用來減緩壓力,這將是壓力與焦慮的現代人增加生活適應的福音。

  任何一本社會心理學的教科書中都會清楚地指出:一個人的人際知覺受內在成套的想法(基模)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以選擇性注意的方式處理外在訊息,常因此扭曲最後或整體的印象。在社會知覺上,更因內在知識、概念的影響,容易自動填補自以為是的訊息,或選擇性地接受相符的訊息、忽略不符合的訊息,形成認知上的偏差。而人對事件的解釋,本來就是為內在的自尊與舒服所找尋的適當原因,因此在解釋與歸因的過程中常形成的謬誤,而歸因謬誤本來就是歸因的基本現象。因此,如果由人際知覺、社會認知、歸因所形成的自我偏誤來解讀壓力,那麼選擇性地注意人際訊息,扭曲對他人、社會、自己的看法,將是形成壓力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因素,也就是說訊息的錯誤、扭曲,想法形成的偏誤過程,是造成壓力的元兇,由這觀點看來:壓力源對主觀的壓力影響不大,但人的解讀與整合,才是壓力形成的關鍵!

  從20世紀開始,壓力就是心理衛生工作人員所重視的議題;由社會心理的角度解讀壓力,我們就可以瞭解到:壓力的感受並不是無中生有,更不是現代人的無病呻吟,乃是個人處理訊息的習慣與解讀訊息的過程,形成壓力。因此要成功地因應壓力,就必須清楚地瞭解自己內在對他人、社會價值觀的看法為何,並澄清錯失、扭曲的訊息是什麼,保持自我的彈性,維持身心、生活的平衡。如此,壓力將成為人成長的動力,壓力也將是朋友而不是敵人。

TOP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諮商輔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