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原本是父母眼中活潑乖巧的獨生子,自小學到高中成績都名列前茅,學業表現從來都沒有讓父母操心過,但是在大學聯考時,卻因為過度的緊張在考試期間失眠又腹瀉而大為失常,僅是吊車尾考上某私立大學。在準備重考期間,建中認識了同一補習班的玉如,兩人很快的就陷入熱戀,不久後,兩人的戀情就被建中的母親發現,因建中模擬考的成績每況愈下,遂屢次要求建中不要談戀愛,但建中總是充耳不聞。第二年聯考建中又考上同一所大學,父母在失望之餘,暗中約了玉如見面,請她要為建中的將來打算,不要再與建中交往,並表示沒有考上大學的她配不上建中。
建中對玉如突然的冷淡又避不見面感到相當不解,在透過玉如的好友得知父母的作為後,對一向敬愛的父母感到非常失望,開始不與父母講話,並且茶飯不思,終日鬱鬱寡歡,面容也日漸憔悴,時常一個人關在房間內,並屢屢藉故身體不適不去上學。至學期結束後,建中的父親在得知他竟然有數科不及格時大為光火,責罵建中是所有堂兄弟中最沒出息的,為了一個女孩子連三流的大學都念不及格,讓父母在親戚中都抬不起頭來。當晚,建中在嘗試割腕自殺未遂後又吞服大量的安眠藥,被家人發現後送到急診室洗胃急救,經觀察二十四小時確定無危險後出院。二天後,建中又趁家人入睡後自五樓頂跳下企圖自殺,摔斷了雙腿並傷了脊椎而被送醫急救,不過雖然命是保住了,但是脊椎的傷註定了建中要坐著輪椅過下半輩子。與上述例子雷同的情節不時可在急診室或是精神科會診中見到,有時甚至有更不幸的結果發生,而留給生者無限的遺憾。
最近被媒體報導因自殺死亡或企圖自殺的案例相當多,包括學生因為破相、被家長責罵或三角關係難解而自殺,或是員警與女友感情生變而先槍殺女友再自殺,以及情侶因為雙方家庭反對而一起殉情,老年人不堪長期病痛而厭世,母親帶著子女一起自焚,蒙受不白之冤而以死明志,歹徒窮途末路而飲彈自盡,以及一再企圖跳樓自殺讓消防人員疲於奔命等等,可謂不勝枚舉。自殺不僅浪費社會成本和醫療資源,也因為自殺不同於罹患絕症,是可以事先避免的,故對於未盡到預防義務的親朋好友反而會有相當大的心理衝擊和罪惡感,不僅原本的問題無法因自殺而獲得解決,反而製造了更多的問題。
依據衛生署的統計,國人在民國八十六年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共二千一百多人,佔死亡總數的百分之一點八左右,名列所有死因中第十名,而在先進國家如美國其排名則高居第八,可見這是相當值得注意的社會問題。自殺身亡的比率一般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升高。年紀大者,多不會輕易嘗試自殺,但是一旦決定了就會採取激烈的手段,成功率相當高。年紀輕者,自殺死亡的比率雖較低,但是因為少有因疾病而去世的,所以死於自殺者反而名列其死因的前幾名。在兩性中,女性嘗試自殺的比率是男性的三至四倍,但在因自殺死亡者中男性卻是女性的三至四倍,此乃因男性通常會採取較激烈成功率較高的方式,如跳樓、對頭部開槍、上吊等方式,而女性則較常使用割腕、吃安眠藥、喝鹽酸、開瓦斯等。此外,對自殺者的研究也發現有下列因素者,自殺的機率較大。
1.有精神科疾病者,在自殺死亡者中,約有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有精神科的疾病,包括憂鬱症佔百分之五十,酒精或藥物濫用者佔百分之二十五,精神分裂病佔百分之十,人格異常佔百分之五。其中有不少是未曾看過精神科或是未規律接受治療者。
2.罹患有慢性或重大疾病者,如有慢性疼痛、癌症、脊髓損傷、愛滋病、腦傷或尿毒症等疾病者。
3.有下列社會性因素者,包括離婚、寡居、失業、經濟困難、官司纏身,或近期內有重大個人損失如破相、破產或失戀者。
4.有家族性因素者,包括家族內有人曾自殺或有精神疾病、在幼年時期遭逢雙親分離或死亡、受到身體或性虐待等。
5.過去曾經企圖自殺者或是對未來感到絕望者。當上述的條件符合愈多者,其自殺的機會就愈高。
自殺是可以預防的,通常很少人會無緣無故事先看不出任何徵兆就自殺,多數的人在走上絕路之前,都會透露出想死的念頭,如覺得人生乏味,不知道活著有什麼用,或表示希望自己睡著了後可以永遠不要醒來。有些則是出現明顯的憂鬱症狀,如上述的例子建中在自殺前即有一段不短的時間顯得憂鬱。有些人會有突然、明顯的行為改變,例如由積極樂觀突然變為悲觀退縮,或原本個性謹慎小心,突然去從事飆車等高危險性的行為,或是原本十分憂鬱的人突然心情變成平靜,並將自己心愛的寵物或物品送人。有些人則是開始進行自殺的計畫,如開始囤積安眠藥,購買繩索、農藥等,或是開始寫遺囑。當身旁的人有類似上述的情形出現時,不可掉以輕心。
想自殺的人,有不少人是想以死來解脫或免除痛苦,但是倒不是每一個人都是以死為最終目的。有些人是以死來表達自己的憤怒、抗議,或是用來贖罪。有些人是以死來報復,要讓某人有罪惡感,痛苦一輩子。有些則是以死為手段,希望獲得他人的注意或達成某些目的。雖然自殺者的動機不一,處理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但是有一些原則是共通的。對於企圖自殺者,首先一定要確保其安全,將有危險性的物品或藥物等收好,並隨時有人陪伴在身旁以防萬一。其次是應該儘速至精神科就診,由專科醫師診斷是否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並評估其自殺的危險性,如果危險性高則需要住院治療。須知當一個人嚴重憂鬱時,是很難只經過勸導就打消死意,多數必須接受抗憂鬱藥物及心理治療一段時間才能改善。第三則是要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持,耐心傾聽並適時給予鼓勵和安慰,並在合理範圍內盡量提供協助,但切勿因他犯的過錯對他過分苛責或是強化他的死意,如叫他乾脆去死了算了。最後要牢記,自殺的預防是隨時隨刻的,並非在自殺者獲救後就可以鬆一口氣,因為如果自殺者的問題仍未解決,心理的衝突未得到處理,環境沒有改變,情緒也沒有改善的話,則他再度自殺的可能性仍相當大,而且一旦再自殺,通常會選擇致死性更高的方式。某知名藝人的自殺身亡也是在獲救後,幾天內再度上吊自殺而結束生命的,值得作為殷鑑。
作者: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何志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