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工作事業稍微有成的小王和太太討論了很久,要不要接家鄉的兩老來同住一陣子,一方面可以讓兩老享受一下含飴弄孫的天倫樂,一方面也可盡點為人子女的應盡孝道,終於在王太太、孩子、及兩老都有共識的情況下,這家人高高興興的開始了三代同堂的家庭新生活,而且也全家人也著實的感受到新鮮、溫馨的家庭氣氛,但好景不常,在幾次王母與家人的互動摩擦之下,很快的整個家庭氣氛就陷入低迷的氣壓之中。
王母:阿英啊!水龍頭的水嘛開小一點,水一直流,很浪費…;阿明啊!電燈開這多盏,你家是在印鈔票是不是…;唉!小華,不要再玩電腦了,你們學校難道都沒有功課作嗎?還有,看看你的衣服嘛卡差不多耶,哩哩落落!褲頭還掉到腰下面去,乾脆脫掉不要穿算了…!
正明:媽!你不要一直唸,這樣很煩,我上班已經很辛苦了,回來還要聽你這樣唸,阿英他也是很辛苦啊!小明我會管他啦…!。
王母:唉!年輕人講幾句就受不了,理由還一大堆,我看我還是跟你爸今天晚上就回鄉下算了……。
前言
這樣的場景對於很多四、五年級的朋友來講應該不算陌生,兒女們想要對老人家盡點孝心,老人家也想享享天倫樂,但為什麼狀況總是無法盡如人意呢?為什麼老人家總是那麼難相處呢?其實我們不是不知道事情的肇因,只是我門常常因為沒有一套適合的溝通方式,而讓事情變成僵局或困境。
想想看老人家年輕時為了適應窮困的大環境,早就調適出一套符合當時歷史背景的最佳生存法則,以及獨特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所以從故事當中我們不難看出來,王母想必是一個吃過苦的人,所以對於物質生活的一切總是抱著能省則省的態度,而且日後成才的兒女,更增強了王母「勤儉成性」的確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的方法,所以王母也當然希望兒女們可以跟她一樣,秉持勤儉樸實的生活原則,這就好似信仰,一旦十分篤定與堅信之後,就不會再有任何的懷疑,而且也不允許有任何的牴觸,然而王母卻也忽略了外在環境的變化,有可能會使得原則失去本來的適用性;比如說故事中媳婦阿英的用水習慣、兒子正明的照明方式、以及孫子小華的穿著模樣,其實也都是有道理,也不完全是浪費的行為;因為現在的蔬果食材大多有農藥、添加物等殘留物質,所以若不用大量的清水沖洗,可能無法輕易的有效去除其中的有害物質;再者現代人重視視力保健,了解照明對於閱讀效率及視力有重大影響,故充足的室內光源其實是相當重要的;至於小明的嘻哈打扮以及玩線上遊戲,此不僅是時下年輕人最流行的文化與休閒,也是小明是否能獲得同儕接納與肯定的重要因素;然而,即便是我們都知道這些原理,但是上述這些事情看在王母的眼中可真都是會遭天譴、不倫不類、不識大體的行徑。三代同堂共享天倫樂原是美事一樁,但在王家卻演變成世代間的僵局,實在令人惋惜,其實結局本是可以不至於如此收場的,因為只要適當的了解老人家的心理,試試一些「溝通」的小技巧,摩擦通常是可以有效避免的。
與老人家的互動原則
老年人由於面臨生心理退化狀態的轉變,所以打從退休開始後,可能就會陸續的感受到「失落」、「寂寞及孤獨」「無能或無助」、「死亡焦慮」、「希望被尊重」等感覺,所以在與老人互動與溝通時宜注意下列原則:
一、同理心:
老人家最需要的就是我們可以了解他,所以進入老人家最深層的感情、思維與世界觀中,然後在思想與感情上深摯地與老人家合為一體,如此才有可能貼近並了解老人家的內心世界。
二、尊重: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即是在說明最基本的尊重老人家之道,縱使不喜歡老人家的某些行為,也要充分的信任他、尊重他,因為受尊重本身,即可引發老人家的內在成長潛能。
三、關懷與接納:
鄭重的對待老人家,還有他的問題與福祉,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真誠的在身心兩方面表現出對老人家的關注,就算是難纏的老人,我們也須表示出與他互動的真誠之心。
與老人家互動的具體方式
以下整理出常見的老人家類型、特徵,以及我們在溝通上可採取的具體方式供讀者參考:
一、「管家婆」型---
管家婆型的老人特徵在於好管閒事、多嘴多舌,和這樣的老人家溝通時宜採取下列方式:1.勿將批評當作侵害而採自衛;2.詢問清楚以避免斷章取義接受批評的訊息;3.利用傾聽的技能;4.請老人家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指揮官」型----
指揮官型的老人普遍有倚老賣老、擅權跋扈的特徵,故和他們互動時宜透過下列途徑較為適當:1.真誠與尊重態度說明自己為已經事成熟的人;2.讓老人家有表現機會;3.擅用家庭會議功能;4.請老人的老朋友幫忙溝通;5.可用書信電話等間接方式溝通。
三、「活在回憶」型----
活在回憶型老人總是可以聽到其反覆述說、回憶過去的輝煌事蹟,所以可採取1.傾聽;2.正向的引導與分享;3.老人團體等方式與其溝通,比較容易獲得老人家的信賴與肯定。
四、「企求關懷」型----
企求關懷型的老人家呈現出高度的親密需求,通常可在他們的身上看到企求憐憫、博取同情的特徵,所以與這樣的老人家互動不管是1.家庭聚會;2.電話書信等都是相當適宜的方式。
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到94年10月底止,我國老年人口計220萬人,占總人口之9.7%,老化指數51.5%,且持續逐年上升,可見隨著人口結構的老化,與老人家們互動也不盡全然是四年級或五年級生的必須面臨功課,在未來的生活中其實每一個人都有相當多的機會與老人家們相處、互動,甚至共事,所以了解老人心理以及學習如何與老人家溝通,相信不僅可以減少許多無謂的家庭人際摩擦,還可以有效增進尊重老人的友善社會環境,不過最重要的事,我們每個人都會老,等到我們老了之後,我們也一定很想要被友善的對待,不是嗎?文末分享一首余光中的詩《母難日》,與讀者共勉,並期待讓這首詩可以成為我們身體力行的友善對待老人的原動力。
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聲有兩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開始
一次在妳生命的告終
第一次我不會記得是聽妳說的
第二次妳不會曉得我說也沒用
但兩次哭聲的中間啊
有無窮無盡的笑聲
一遍一遍又一遍
迴盪了整整三十年
妳都曉得
我都記得
參考資料
內政部(2006),(九十四年第四十九週內政統計通報(94年10月底老人長期照護、養護及安養機構概況),<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2006/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