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妮.莫伊爾,大衛.傑塞爾/著
譯者:洪蘭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0
年
09 月
15 日
在現今二十一世紀資訊文明發達,思想開放的年代,人人講求性別平等,但是在現實社會中,男女真的平等嗎?去年6月27日性別平等教育法通過,有關於性別平等的話題,目前在社會的各個階層都被熱烈的討論著,值得一提的是,新通過的性平法除了重視傳統觀念中的男性和女性外,並將有其他性別取向的「同胞們」亦列入保護範圍之內,此舉對於思想一向保守的東方人來說,不啻是一大進步。
之前看了一本以生理的角度來探討性別差異的好書「腦內乾坤∼男女有別、其來有自」,在這本書中闡述到許多有關男性與女性在生理及心理上發展的奧妙及討論為什麼有些人喜歡的是自己的同性;在經過仔細閱讀之後,我發現其中有很多性別的微妙是平常的我們所不易發覺的;這本書頗為耐人尋味,在此推薦給對性別議題有興趣的同好,並跟各位作一點個人的分享及探討。
一直講『性別平等』好像有些嚴肅,我們回歸日常生活,一定很多人時常聽到「為什麼男人可以做的事,女人不能做?」這樣的疑問;站在做事的能力面來看,男女間似乎並不會因為性別差異而有所不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發現,其實女性做事的能力並不亞於男性,巾幗勝於鬚眉的例子亦不勝其數;話雖如此,但中國人「男尊女卑」、「男女有別」的觀念,畢竟早已深植人心,所以儘管現今是為性別平權的時代,仍會將這樣的傳統觀念潛移默化至日常生活中,也造成了生活中兩性的相處不斷上演著許多好氣又好笑的話題。
誠如上一段所說的,儘管在能力上我們已知道男性與女性絕無不同,但為何老是有著「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水星」的認知落差呢?這個問題讓我對在書上得到的靈感提出的一些生理研究做一些簡單介紹供各位參考,精采之處還請各位同仁直接閱讀本書,以免小弟的斷章取義造成大家對兩性問題再生誤解;言歸正傳,男女生的差異是在何時開始的呢?在研究上發現,性別發展的差異大約是發生在懷孕的六至七週,在此段期間,人類的基因會依照預先設計好的藍圖開始建構「男性的大腦」或是「女性的大腦」,但奇妙的是,即使是基因也不能完全保證,生出來的嬰兒究竟是什麼樣的性別,原因是「性別的決定」除了基因外,亦取決於另一個關鍵-荷爾蒙的出現與否;在懷孕的最初幾5週,胚胎皆大同小異他擁有所有的基本配備,直到大約六週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完成了性別認同,此時基因就會發出訊息,並發展出特別的細胞來分泌男性荷爾蒙告訴男胚胎「這是個小男生,請不要再去發展女性的生殖器官」,並且刺激細胞發展男性的生殖器官和男性的大腦,以及一連串複雜的工作等等…,而這種天生的不同在大腦接觸到外在環境後就變得更加強烈;您一定會有這樣的疑問「難道我們的大腦也有男女之分嗎?」,相信在日常生活裡您一定可以從中找到一些些蛛絲馬跡,關於這個部份,我們可以將其略分為童年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三個階段作介紹。
在童年時期,我們會發現小女生通常比小男生更愛與大人互動,跟同齡男生相較之下,她們能更早學會說話,而且在語言能力的表達上也會比小男生清楚;而小男生通常喜歡觀察他們有興趣的小玩意,好奇心也較為旺盛,對於他們所好奇的事物總喜歡東碰西碰;女孩子們聚在一起玩著洋娃娃、扮家家酒的同時,小男生們可能在操場上學著飛機的引擎聲;由簡單的智力測驗上我們也可以察覺到,男生在數理能力和空間能力的平均表現上的確比同年齡層的女生要好;進入青少年時期,由於青春期第二性徵的出現,使得男女生不論是在外觀上或者行為上,性別差異的程度更加明顯;就生理結構上,以男生來說,主要的荷爾蒙是睪丸脂胴,它是一種在懷孕初期刺激大腦發展為男性模式的荷爾蒙,除了在懷孕初期外,在青少年時期睪丸脂胴又發揮了它第二階段的神奇能力,它使男孩子的骨骼、肌肉都變得更加結實、強壯,體內的紅血球也比女孩子高出許多,攜氧量大增使男孩子的活動力和體能較好,更能適應活動量大及高壓力的生活;相同的在女性身上也有相類似的荷爾蒙存在∼雌激素和黃體素,它們負責把體內的蛋白質轉換為脂肪,儲存在體內,使得女孩子的身體變得較圓潤,乳房開始漲大,整個身體的外觀和男性有了極大的差別,除此之外,從心理層面上我們也可以發現到顯著的差異,有一個研究是實驗者鼓勵小朋友去說服他的朋友吃下一塊很難吃的餅乾,男女生都接受了這個挑戰,在實驗過程中,女生在進行勸說時會顯得很抱歉、不敢直接說謊並願意與好友共患難,男生方面就不一樣了,他們可以面不改色的說謊並強調餅乾有多好吃,若是受害者不肯乖乖就範甚至於會以「敬酒不吃、吃罰酒」的口氣威脅就範,可見青少年時期男女生看待事情的角度已有了明顯的認知差異。到了成年時期,就我而言,最近發生在身邊的一些問題讓我有了更深的體認,由於近了適婚年齡,身邊的朋友也都漸漸要面臨結婚的問題,經常在聊天的過程裡面,我們對於男女性面對婚姻的態度似乎都存在著一個共識「婚姻是男生一生中的一件事,卻是女孩子一輩子的事」;而我想在這裡要跟各位分享的是一個「人際取向」和一個「目標取向」的問題,其實這一點從男女性選擇工作上即可略知一二,同工同酬的概念已是現代社會中很普遍的一種現象,但男女性的比例在不同職業上仍有分別,男生在機械或理論研究方面的工作上占了大部分的位置,他們喜歡操弄物體、思考理論及對領導與權利有較高的慾望,當完成一個目標後,就會轉而對下一個目標進行挑戰;而女生較常從事與人際互動有關的行業;例如:袐書、社會工作或當老師,因為天性上女生比較會關心人們,人際關係的良好對女生來說是比較重要的,在工作上與他人保持良好的互動、營造和諧的氣氛,在她們的心裡比完成目標有趣的多,所以在社會價值觀上可能會造成人們對「男性常位於領導階級所以工作能力較強,女性大部份在負責協調聯絡等工作所以工作能力較差」的謬誤,事實上並非如此。書上提出了一些早期關於男女大腦的研究,也是引人入勝的精典,早期大腦之研究始自於腦傷病人的觀察,大腦不同的區域控制著不同的功能,這些研究指出男性的右腦掌管空間能力,左腦掌控語文能力,其大腦的結構可謂是「涇渭分明」,但女性大腦結構分佈相對的就複雜了許多,在女性的左右腦都有語言和視覺空間的能力,在其他能力方面也有相類似的情況,男生大腦在不同區域內功能特化的情形比女性明顯,這也相對的影響到不同的性別處理問題的角度,對於相同的問題男性思考的深度較女性更深入,但女性卻較擅於將問題做全方位的思考,因為大腦的構造不同,女性還具有一項男性望塵莫及的超能力就是第六感;在我們的生活周遭時有耳聞男朋友或老公「劈腿」被女朋友或老婆發現,但卻很少聽到相反的情況,除了男性「偷吃」的比率較高外,其實女性大腦的構造才是幕後最大的功臣,在許多方面,女性的敏感度較男性高,特別是觸摸、味道及聲音,她們可以在聊天中對很細微的視覺線索作反應,從男人的眼神、說話及站立的方式便可得知是否有外遇,其實這跟直覺毫無關係,只是她們能看到及感受到的遠比男人所能察覺的更多。
此外,這本書給我的另一個震撼是對於「為什麼有些人喜歡的是自己的同性?」這樣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很紮實的生理研究証據,還記得之前提過性別的差異是在懷孕的六至七週就開始的嗎?基因依照預先設計好的藍圖開始建構我們的身體,在一連串繁複的工作下難免忙中有錯;事實上男性荷爾蒙可分為很多種類,它們之間的互相配合是造成子宮中胎兒不同程度性別差異的原因,其中有促使男性生殖器出現的荷爾蒙,也有主導男性大腦形態發展的荷爾蒙,主要的關鍵在於胚胎的大腦浸泡到這些荷爾蒙的時期和劑量,如果以上的荷爾蒙皆出現在正確的時機和劑量,則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正常的小男生,但如果促使男性生殖器發展的荷爾蒙出現在對的地方,而主導男性大腦形態的荷爾蒙分泌不足或出現時機錯誤的時候,那很有可能發生的是一個女孩的靈魂困在一個男生的身體裡;反之,主導男性大腦形態的荷爾蒙出現在對的地方,而促使男性生殖器發展的荷爾蒙分泌不足或出現時機錯誤的時候,那我們可能得到的是一個男孩的靈魂困在一個女生的身體裡;他們生而如此,除了性別取向和一般人不同以外,其他的部分皆是跟你我相同的,相信如果了解這背後的生理因素,就不會看到有些父母帶著自己的兒女來學輔中心,希望藉由輔導的方式讓他們「轉」為「正常人」,這句話雖然帶著一點開玩笑的語氣,但我真的希望社會上的大眾能多了解他們,別再排斥或恐懼這群朋友,更不要以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
綜觀上述內容,皆以生理因素作為探討的出發點,但性別之差異亦不全然只有受先天因素之影響,我們身處的社會文化及外在環境亦是影響每個人對性別認知的重要關鍵,雖然在心理學的領域中,主張先天或後天的理論諸多分歧不一,但不可置否的是,先天及後天因素確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性別之差異是無庸置疑的,男女性不論是在生理或心理上的確有所不同,儘管心理學家和輔導專家不斷的努力研究如何使男女間化干戈為玉帛,但始終有種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的感覺?男女相處需要大智慧,如何能在當中取得平衡更是不容易,目前性別平等已成為社會努力的方向及趨勢,在去年通過的性別平等教育法中,已將保護範圍從傳統的二性擴至其它性別,但是由於蒂固根深的保守觀念,使我們仍然會「同志」色變,朝向真正的性別平等之路還很漫長,我們期盼所有人都能享受天生的自我,並能接受男女本質上的差異,在先天及後天環境因素之下取得平衡點。(謝慶祥ext:26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