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諮商室中常常會遇到個案問到,『那我應該怎麼解決?』『我該怎麼解決這樣的問題?』『我有這樣的人際、親子、感情困擾,怎麼解決?』面對這麼急於想解決問題又有承擔性的個案,其實算是高功能的個案了。單刀直入,一點也不囉唆!我隨即回答『一句話!無法解決!』我總是會告訴個案,「問題不是拿來解決的!問題也不會解決!你也不可能解決問題!」當個案被我這麼一說,困惑的表情遽增,一臉茫然。當然,這是為了吸引個案的專注而用的破題法。為了吸引個案的專心注意,我是無所不用其極的。吸引了個案的注意後,我接著說「你的問題是不可能解決的,除非你願意開始瞭解它。」而「瞭解就會解決!」「想瞭解事件/問題的本身意念,它就會替你自動地解決!」
首先,為什麼在你的眼中它會是一個「問題」?往往,我們急於解決問題,希望事情能趕快演變成我們能接受的樣子。如此一來,所謂的「問題」就能夠迎刃而解,而自己也可以放心了。然而,事情似乎越解決越糟糕,而既使解決了也很累人。為什麼一個事件會是一個問題,而不是單純的一個現象。為什麼「它」對我而言是一個「問題」?那「它」對別人是個問題嗎?如果對別人不是問題或有人不覺得它是問題,那麼差異是什麼呢?答案當然不會是「事情又不是發生在他們身上!他們當然不會覺得有問題」那麼簡單。不然,我就可以輕鬆的告訴個案說「唉幽,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啦!忍一忍就過去了嘛!」就結案。所以,真正差異在於「心中那一把尺」。我們忘記了「看見」問題的這個動作,其本身就代表了我們自己心中的一把尺,代表了我們對事件的一個獨特的觀點。我認為事情應該如何如何才對,「人不應該自私」、「學生應努力讀書」、「人不可以放縱自己」、「女生不應該晚歸」等等。這些獨特的觀點與信念都一直在影響著我們「看待」事情的態度與人際互動的感受。心靈大師賽斯說:『信念令你產生某種思想,思想令你產生某種情緒,而後思想與情緒由內向外地造成了你的身體狀況,你的人生經驗,你的個人實相。』而當然信念也會形成了你所謂的「問題」。因此,瞭解就能解決的第一部份就是去瞭解你自己,瞭解你的信念,瞭解自己是怎麼看待這個事件、這個問題的。瞭解自己的核心價值與核心信念是什麼?為什麼自己會有這些信念與獨特觀點,而它們是怎麼來的?
每個人一定都有自己獨特的信念,但信念一旦被認定為真理與事實時,它就僵化了,而「問題」就會在適當時機產生。一個相信「人不應該自私」的人在人際互動上可能會有的衝突,對另一個相信「人有時候自私一點是OK的」的人就不會是個問題。而一個相信「應該嚴守作學生份際」的人,可能會因為沒有一直努力唸書而自我譴責,並希望以一種時間安排的方式或是克制自己想出去玩的心來解決問題。但其實這些都是枝微末節與表面的處理,真正讓這個人受影響而覺得有問題產生的是他的信念。真正的解決之道是去瞭解並重新檢視自己的信念,做適度的調整,不再將信念認定為「事實」或是「真理」。因為一旦被自己認定為事實那就無法改變,因為事實就是事實,沒辦法改的。但如果是信念,那我們想怎麼變就可以怎麼變,想怎麼改就可以怎麼改。再譬如說,「這個社會很亂!」、「人都是自私的啦!」這二句話有人會認為這是事實,那他就會以這樣的一個獨特的觀點或是「心中的一把尺」來看待這個社會,並且將注意力擺在這個向度上,而且收集很多「證據」來證明它。但是,認真去想,這二句話其實還是信念,因為你相信「這個社會很亂!」、「人都是自私的啦!」。相同地,還有一些我們會不知不覺地把我們的信念都當作事實,諸如:「他是不用功的」、「人沒有成就就是失敗的」、「他就是不會考慮別人的人」、「世界是沒有公理正義的」等等。
瞭解就能解決的第二部份就是去瞭解對方,也就是同理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當我們試著先放下自己的主觀看法與信念,而開始去瞭解對方時,我們會開始發現原來事情「情有可原」,而不會只是一眛地想要解決問題或改變事情的樣以符合我們自己的信念與價值觀。而當對方也開始感覺到你是瞭解他的,他反而會開始自我改變,而且會與你更接近。就像人本諮商學派大師ROGERS一再強調地,光是同理心、真誠一致與無條件積極關懷,對方就能達到改變的效果。人有被瞭解的需求,也有去瞭解人的慾望。當彼此都對某一事件、問題或是衝突有一個程度的瞭解後,其實就開始釋懷了,而「問題」也就不再存在了。當然,也不需費力去解決問題,而能達到我們所說的「瞭解自然就會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