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理防衛機轉─東西文化的智慧(上)..........
上一頁
文/梧棲.沙鹿童綜合區域教學醫院心身科主任 李豪剛醫師

  人類文明邁進廿一世紀的今天,隨著高科技及工業的發達,近代人類的文明一直在向外擴張向外追求,曾幾何時,人類的太空探測船又開展另一銀河系的太空探險計劃,向未知的世界挑戰、追求;但是當人類向外追求的同時,卻又發現到我們所處的星球有太多的問題,高犯罪率、毒品泛濫、飢餓、人口膨脹、環境污染、區域性戰爭的威脅...等等,在向外太空追求的同時,人們不禁開始懷疑,人類是否有足夠的智慧來超越這些苦難而立足於這個古老的星球。

  現代人具備許多的知識,以便向外追求,達到物質慾望的滿足及快樂,卻少有智慧覺察內心世界的空虛貧乏,向內追尋,以達到現世憂悲苦惱的止息,人類需要先覺察到內心苦惱的存在才能向內追尋苦惱的原因,進而在原因上努力以達苦惱的止息:所幸古聖先賢也曾面對同樣的憂悲苦惱,他們的傳承智慧藉由東西文化的交流融通,是否開啟我們智慧的亮光,以達到今世憂悲苦惱的止息,實在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本文即藉由西方精神動力學派心理防衛機轉的討論及東方禪學的思考互相融通 ,期望開展一種新的思考空間,了解苦惱,超越苦惱。

  精神動力學派中的1-PERSON PSYCHOLOGY認為人類一切行為的主要驅動力,在於緩解二大本能的需求,亦即在於滿足「生的本能」及「死的本能」,這二大本能是與生俱來的。所謂『生的本能』與儒家所談的「食色性也」「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有異曲同工之妙。『死的本能』就是破壞、攻擊的本能,亦即人類自幼即有自我的擴張性、侵略性及破壞性,例如二、三歲的幼兒就會與兄姐搶玩具零食,搶到一個還不滿足,還要再搶第二個、第三個,如果搶不到就大哭大鬧,甚至出手或者自己傷害自己,當幼兒協調動作發展成熟之後,就會開始向外探索,因而會讓爸、媽擔心,不是把髒的東西往嘴巴塞,就是碰觸一些危險的物品,因而爸、媽要開始注意幼兒的安全,對他說「不」,因此,幼兒的行為在滿足生的本能及死的本能的同時,也感受到外界規範的力量,而這種力量往往是採取與本能相對抗,具有批判性及懲罰性的。

   精神動力學派中的2-PERSON PSYCHIOLGY,亦即客體關係學派,則認為,人類一切行為的主要驅動力並不在於緩解二大本能的需求,而是在於要與其他人發展出一個成功的人際關係,在這個發展人際關係的過程中,出現了「生的本能」及「死的本能」的問題。雖然二大學派在理論建構上有因果的不一致性,但是,二大學派對於心理防衛機轉的重視則是一致的。

   「防衛」─顧名思義,是影射到外來的力量,壓力侵犯到我們了,我們需要來防衛,譬如說兩軍作戰,敵人的軍力特別強,我們評估一下,覺得自己沒有勝利的把握,因而採取消極抵抗的方式,且戰且退,就像民國三十八年撤退時所謂的「轉進」,為了保存實力,希望傷害減到最底,用逃避的方式來保存脆弱的自我;但是,當我們逃避時,除了要犧牲空間、時間之外,勢必無法採取更高明的戰略來克敵制勝,這是以軍事的觀點來談「防衛」;就心理上的觀點來說,當心理壓力過於強大,超過我們所能夠承受時,我們會在潛意識或下意識運作,直覺地來達到壓力的舒解,這種舒解壓力的模式由於是在潛意識或下意識中的運作,因而不經過探討分析就無從了解自己在潛意識及下意識是如何來逃避壓力,透過對這種模式的了解就可以進一步了解自己應付壓力的方式是不是成熟有效率的。在了解自己之後也可以用來觀察了解別人,進一步改善人際關係。

   過去我們常掛在口頭上的立足台灣,胸懷大陸,放眼全世界,是政府施政的目標及動力;其實,就我們每一位個體而言,我們心理動力的穩定及平衡,我們身心能否安頓乃是決定於三大主要能量之間是否調和:

(1)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驅動力
(2)現實感中的自我調適能力
(3)社會道德文化所孳息出來的自我批判能力


現代人處於一個變動性極高的工業社會現實中,常常會發現自己無法有效的因應這些巨大能量相互的衝擊,因而無法安頓我們的身心,焦慮感就由此而生。古德有云:定靜安慮得,我們的身心若無法安頓下來,那麼要超越人世間的憂悲苦惱,則如緣木求魚一樣的困難。


以下向大家介紹幾項較為重要,而會造成病態性適應的防衛機轉:

(一)潛抑(REPRESSION):

  在此先介紹二位實際的臨床個案,個案甲是一位年輕的少婦,由於排行老么,自幼即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父親是某大財團董事長,先生是該財團的高級主管,婚後,夫妻感情融洽,育有一女,年約二歲,個案甲視為掌上明珠,照顧的無微不至,很不幸地,在一次的旅遊當中,發生了車禍,其女兒因為坐於前座,當場被摔出車外慘死,而個案由則祗有皮肉之傷,當醫院救護車趕到現場時,祗見個案甲滿臉茫然地,抱著女兒,對外界無法作出適當的反應,除了低頭飲泣之外,幾乎無法無言語,因此就暫時被安置於急診室觀察,所有的身體檢查全部都是正常,但是個案卻仍然無法言語,經過了一天一夜,個案甲卻突然大聲的質問查房的醫師:「這裡是什麼地方,我的女兒呢,現在幾點了,我要餵她吃奶了」,對於發生車禍及到醫院就醫的情形,完全喪失了記憶,這個個案在臨床上被診斷為「暫時性失憶症」;由於遭受到女兒變故的重大心理創傷,超過了她的自我調適能力所能承擔的,因此在下意識中採取了暫時逃離的方式,以保存脆弱的自我,免於自我的崩潰。在例行的心理治療中,個案甲在藥物催眠暗示之下,可以開始面對自己心中的創傷事件,連帶悲痛情感的宣洩,慢慢地可以面對這件殘酷的事實,又勇敢地活過來。


  個案乙是一位高中二年級學生,品學兼優,是老師心目中的模範生,在一次學校的尿液篩檢中,竟然被發現到安非它命尿液檢驗呈陽性反應,令父母、老師感覺非常意外,剛來本院門診接受治療時,對會談之反應較為被動、簡短,經過幾次會談努力之後,個案乙開始一面哭,一面講出他心中埋伏已久的苦悶。

  個案自述,從國小二年級就開始念安親班,父母親平時管教極為嚴格,放學後,所有的時間都在讀書,父母親嚴格禁止同學來家裡玩,也不許觀賞電視,由於大哥在國中時結交壞同學,成績一落千丈,常常補考,甚至遭學校退學,因而父母對他及弟弟的管教特別嚴格;個案乙回想起,大哥在國中時,與女朋友約會而逃課,事後被父親發現,吊起來痛打的情景,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因而他從小碰到異性就懷著戒慎恐懼的心情,上了國中,碰到女同學,總是有股說不上來的不自在及害羞,心裡非常仰慕一位同學,但又不敢也不知如何啟齒,因而心中有說不出來的苦悶,又因青春期生理的變化,對於自己偶而手淫有很深的罪惡感,覺得自已變得像大哥一樣,深怕被父母、老師知道而遭到苛責,因而心中的苦悶,惟有藉著讀書及偶而打打電動玩具來舒解,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使用了安非它命,剛開始他覺得對自己苦悶的心情有所幫助,但是很快卻發現自己上癮了。


  「成長是痛苦的,對痛苦的無知則會苦上加苦」,對於痛苦沒有適當的期待及認知,因此當痛苦來臨時,就無法有效地因應,就像個案甲及乙,在潛意識或下意識中採取逃避的態度,結果就苦上加苦,以上正如東方禪學中所說的苦,「苦集滅道」,由於對於「人生有苦」的本質沒有正確的認知及準備,當痛苦來臨時就採取逃離的方式,小苦無法超越,累積起來就變成大苦,就更難處理了。

  現在的年青人,由於物質生活不虞匱乏,過慣了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對痛苦的體會較少,更遑論對痛苦的期待與認知了;相反地,我們的父母親們則真的是苦過來的,因為在較差的物質條件之下,對痛苦有較多的體會,對於痛苦較能適度的認知與期待,因而當痛苦來臨時,比較不會逃避,較能夠面對及忍耐,針對痛苦的原因努力,去超越人生的痛苦。

   西方精神動力學派中成熟的防衛機轉,如:期望(Anticipation)及抑制(Suppression),與東方禪學中的苦集滅道互相呼應,其實二大思想是可以互相融通,為我們開展新的思考空間。

   人類的存在,往往是有許多苦痛的,這並不是一個危聳聽的灰色悲觀論調,而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講到人生的苦,有所謂的生老病死之苦 ,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而禪的目的,則是現世憂悲苦惱的止息。「苦」就是揹包袱的人覺得很累,而「苦集滅道」簡單地說,就是一個放下包袱的過程,人苦不覺得「累」,不覺得苦惱,就不會想到要把包袱放下,故覺知到自己很累或發現自己有苦惱是解脫苦惱的開始。

  其實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人生的苦惱,祇是有的人覺知能力較高,知道自己的光景,而有一些人則較為迷糊,在苦惱中而不自覺。

   當一個人覺察到自己有苦惱之後,進一步去觀察令自己苦惱的原因,找出是那些因緣集合在一起而使苦惱產生,這就是「集」;「道」就是解除苦惱的方法,經由此方法可達到苦「滅」的目的,也就是憂悲苦惱的止息。

   精神分析治療的理論基礎是:現在的苦惱係源自於幼年時期的衝突再現(reawakening of the early conflict),亦即所謂的「心靈既定論」(psychic determinism),其過去因,現在果的思考是線性而外來的,亦即追溯過去的衝突,讓個案了解現在苦惱的原因,而這些苦惱的原因往往是由於外在的情境所造成,例如:幼年時期的重大創傷事件等等。

   而「禪」的治療方法,其過去因,現在果的思考則是更多元,精緻與生活化而且是內塑的,亦即藉著自我覺知能力的提昇,了知自己大大小小的苦惱的原因是執著於人世間的常樂我淨,我們的心不是「散亂」就是「昏沈」,如蠟燭一般,心力不是太弱小,就是容易被外境之風所牽動,當情境合我意時,我們就覺得快樂且希望常常有這種快樂,這就是貪;當情境不合意,我們就起了恨心,怨天尤人;心由境轉,自己的心無法作主,因而是無常、虛幻的,能覺知到這種虛幻性與無常性才是痛苦解脫的開始,如在會議場中有二派的意見僵持不下,演變出強烈對抗的場面,這時有一個人站起來,要上洗半間,當他要離開會議時,忽然有一陣風吹過來,將房間大力的帶上,在會場中的人馬上破口大罵:「真沒水準,不同意也罷,大力關門;是啥意思,想打架嗎?」其實,這個人是冤枉的,門的確不是他關的,而是開會緊張的氣氛將這些人的心染濁了,投射外界,而起了誤會。以禪學來說一顆被染濁的不清淨的心無法洞察到諸法實相就是一切煩惱的根源。

   精神分析學中客體關係理論,有所謂的客體影像(object representation)及自體影像(self representation),亦即早年時期,我們的第一個男人 --父親,第一個女人--母親,在我們幼小的心版上留下一個不可抹滅的印象,形成將來對待人事物的基礎,因而任何早期教養的過度偏差或創傷,是日後困擾的根源,這與禪學所說被染濁的心是一致的;祗是,禪學對這方面的討論是更全面性而超越我們的線性思考範疇,亦即由無始劫熏息而來的無明與執著是為苦惱的根源,惟有藉由禪定所生的「緣起性空」的智慧,才能進一步了脫「無明」,放下執著,達到憂悲苦惱的止息。

             (全文未完,尚有中、下集)


筆者簡歷:前台北榮總精神科醫師
     美國哈佛大學精神科研究員
     臺大精神科研究醫師
     前草屯療養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現任梧棲沙鹿童綜合區域教學醫院心身科主任


本文作者【李豪剛醫師】
本文係由【King Net國家網路醫院】授權提供